最近,在素人綜藝《同一屋檐下》里,劉可力一出場就是自私自利的霸道總裁范兒,很不討喜,也被嘉賓李誕、鄧紫棋無情吐槽。 大家約定一起做飯,他不顧別人的感受,以老闆命令員工的語氣,吩咐室友做這做那,讓人聽著極不舒服; 室友因為工作繁忙沒有及時洗碗,他沒有絲毫關心,而是始終一副冷漠表情,用冰冷而嚴苛的語言催促室友洗碗; 室友因為遲到被扣工資心情不好,本來想要向他尋求寬慰,結果他直言指出室友的不對,還讓室友不要那麼懶惰而是應該勤奮點。 不懂理解和體諒,說話做事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,實在讓人無法認同。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•盧森堡說過: 「也許我們並不認為,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,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。」 俗語也說:「良言一句三冬暖,惡語傷人六月寒。」 同樣是溝通,有的人在言語和氣勢上,咄咄逼人,讓人想要反叛和遠離。而有的人,能巧妙解決問題,讓自己舒服的同時,給人春風般的溫暖,讓人願意靠近。 說話的溫度,就是做人的溫度。 冷漠的溝通,只能讓人逃離;溫情的言行,才能暖化人心。 1. 不同的表達方式,結果大相逕庭 聽過這樣一對夫妻的故事。 一天,妻子正在廚房炒菜,平日裡很少在家吃晚飯的丈夫特意回到家。 看到妻子正在做飯,丈夫就一直在妻子旁邊嘮叨:「火太大了、油太多了、這個不行……」 妻子實在忍不住了,脫口而出:「我知道怎麼弄,不用你指手畫腳的……」 丈夫沒有反駁,而是很平靜地對妻子說: 「我只想讓你知道,我開車的時候,你在旁邊一直嘮叨,我的感覺是怎樣的…… 既然你覺得我煩,那我以後就不在你炒菜時亂說了……」 聽完丈夫的話,妻子沉默不語。此後,妻子再也不在丈夫開車時指手畫腳了。 試想一下,如果丈夫在開車時當場反駁妻子,大機率只會讓妻子難堪,並且激發她的逆反心理,兩人吵得不可開交。 同樣一件事情,不同的表述方式,會給聽的人帶來完全不同的感受,自然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。 這也是心理學中「南風效應」告訴我們的道理。 這來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的一則寓言: 一天,北風和南風比威力,想看誰能讓行人把身上的大衣脫掉。 北風先來個下馬威,它使出全身力氣,把凜凜寒風吹向人們,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,把大衣裹得更緊了。 而南風不慌不忙,徐徐吹動暖風,頓時風和日麗,行人覺得暖和,便把大衣脫掉了。 很明顯,南風贏得了勝利。 這就是所謂的南風效應。 「南風效應」告訴我們:那些溫和的人與行為,往往比冷漠、強硬的人與行為更容易得到尊重和服從。 冰冷的言語、冷漠的行為,往往讓人反抗和反感。 溫暖的言行,才會促使人們自行反思自己的行為,從而主動做出調整和改變。 2. 懂得善待別人,就是善待自己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: 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、安全的需要、歸屬與愛的需要、尊重的需要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構成。 每個人都需要從他人的語言中獲得尊重、理解和認同,而不是刁難和責怪。 不會說話的人,往往不懂感同身受,常常把對方置於尷尬境地。而會說話的人,能夠照顧彼此的尊嚴和面子,讓人感到舒服。 在一期《奇葩說》中,女孩劉思達突然向男孩包江浩表白,面對猝不及防的表白,男孩不知道如何應對,一時支支吾吾。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