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句話叫“窮則生變”,事情發展到了極限,必然要改變。
今天,這句話或許應該改成“不變則窮”。
世界變化這麼快,不主動改變只能被遠遠甩在後面;
不搶先成長起來,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競爭對手來打敗你,把你變成窮途末路。
疫情期間,很多人都想改變,很多企業也想變革,結果往往是“晚上想想千條路,白天還是走老路”。
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,畢竟疫情前的做法沒遇到問題,為什麼疫情結束之後不能接著做?
萬一改變失敗了又回不到從前怎麼辦?
因為從根本上,我們害怕的不是改變,而是改變帶來的不可控風險。
我們真正害怕的,是付出努力卻沒有結果。
1.
拘泥規則和慣例,心態上約等於“算命”
為什麼我們願意相信算命?
其實算命本質上是一種概率:算命人的語言越模糊,
猜中你過去經歷的概率越高,你就覺得他對未來的預測越準確。
從概率上講,猜中過去和現在,並不代表同樣能猜中未來,這中間並沒有什麼必然成立的因果關係。
但我們為了追求心理上的安全感,還是會相信算命人的說辭。
其實這世界上很多“黃金法則”“有效套路”,跟算命的效果差不多。
它們只能保證過去和現在的決策正確,卻不能保證未來的發展。
真正能承諾未來的,只有不斷的改變和調整。
2019年馬雲正式宣布退休,與此同時,阿里公佈了“新六脈神劍”價值觀。
新版價值觀誕生歷時14個月。期間,阿里巴巴舉行了5輪合夥人專題會議,
累計467名組織部成員參與了海內外9場討論;對全球各事業群不同司齡、
崗位、層級、年齡的員工進行調研,得到的建議反饋近2000條,前後一共修改過20多稿。
後馬雲時代,阿里對新價值觀投入這麼多精力,最重要的目的是尋找能一起走好未來5年10年、
20年的同路人,實現做一家能活102年的企業的目標。
成立20年,阿里的戰略年年在調整,不斷有回應時代變化的新業務,
不斷調整業務重心。所有想要好好生存下去的公司,也都是這樣做的。
時代在變,市場在變,管理理念在變,外部競爭和職場文化都在變,所以一切都要改變。
這就是周易所說的“變則通,通則久”。
2.
其實你可以這樣“騙”自己
電影《三傻大鬧寶萊塢》的主角,對受困於應試教育的朋友們說:
心是容易受到“欺騙”的,當你相信“一切都好”(All is well),它就會充滿勇氣。
1927年,哈佛大學專家在芝加哥霍桑工廠做了著名的“霍桑實驗”。
專家們選了兩個車間,一個燈光亮度增強,另一個減弱,然後讓老闆告訴的員工們:
這是一場提高大家工作效率的實驗。結果出人意料,兩個車間的效率都增加了15%。
原來工人們都誤以為車間裡的燈光改變,是能讓工作更高效的科學方法。
因此,兩個車間的工人都有了“工作效率增加”的心理暗示。
這種心理暗示,才是提升效率的真正原因。
霍桑實驗告訴我們:當你認為自己能力很強的時候,你就向成功靠近了很多;
而當你認為自己不行的時候,你就瀕臨失敗了。
所以“語言”是有魔力的,告訴自己能行,你才有成功的可能性。
去年年初的疫情中,Cherry當機立斷決定全麵線上化轉型,要抓住直播這個疫情中最大的風口。
當時酵母的所有課程和業務都是線下的,公司裡沒有人做過線上產品,更沒人懂直播平台的玩法。
但還是有想要嘗試創新、不怕冒險的年輕人,在Cherry的號召下組成研發和運營兩個小團隊,跟線上化死磕到底。
大家白天研發課程大綱、寫稿、做PPT、研究短視頻運營,晚上直播講課,
課後復盤調整,總結學習經驗,第二天繼續寫稿、修改、做視頻、直播,周而復始。
酵母最初的爆款內容,都是這樣誕生的。
當時,這些年輕人的的信念就是背水一戰,與其坐以待斃,不如勇敢破圈。
這次改變的結果,就是酵母這條船沒有被疫情的風暴打翻,2020年業績目標如期完成,
而酵母的社交媒體流量,也從0做到了100萬。
“微信公開課Pro”上,張小龍說2019年他們組建了一個不到20人的小團隊,開發視頻號。
很多人以為視頻號是騰訊的戰略重點,其實並不是這樣的。
當時視頻號團隊也沒問公司要什麼資源,甚至沒有開會立項,就自己悄悄做了。
張小龍說,這種務實的風格很微信,微信的新產品基本都是從小團隊做起。
經歷過疫情期間線上化轉型的酵母同伴,看到這些話都深有感觸。
每個人都會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,每家企業都有生死攸關的時刻,想繼續走下去,
最重要的是擁有不斷嘗試、不斷改變的勇氣。
3.
成功的管理者更關注“上限”
上週的熱點新聞,某公司給員工發放了可以獲取健康數據的智能坐墊,說是要測試產品。
但一位員工在網上吐槽,說自己某次離開座位30分鐘之後,被HR質問原因。
內部測試的產品,數據卻給到了HR,難免讓這家的員工懷疑自己被公司監控。
更有甚者,根據媒體報導,南京環衛工人遭智能手環監視,
休息二十分鐘就觸發警報,要求環衛工人“繼續努力工作”。
在這種“全景監獄”式的監管環境裡,員工時刻警惕焦慮,怎麼可能發揮出最大的潛力?
網飛的創始人哈斯廷斯就發現,自己第一家創業公司最開始的製度很簡單,
但隨著管理問題越積越多,規章制度也變得越來越繁瑣。
這些制度最後限制了員工主動性和創造力的發揮。當市場發生變化時,員工們已經無法主動敏捷地應對。
所以哈斯廷斯在設計網飛的製度和架構時,就決心不能再靠流程和製度來約束員工,
而是依靠招聘最優秀的人才、建立坦誠開放的內部溝通,來保證公司的運作。
充分給予員工自主工作的權利,激勵他們發揮出最大的自驅力,
這是一位優秀管理者重視的員工能力“上限”。
而嚴守規則不敢越雷池一步的“本分”,只不過是員工能力的“下限”。
當管理者只關注下限,很容易造成職場的內捲和內耗,
最終是以犧牲整個組織的活力和抗風險能力為代價。
畢竟對於員工來說,他們害怕的不是努力,而是付出之後沒有得到結果,
自己卻變成了公司裡可有可無的螺絲釘。
管理不能變成博弈,因為博弈中一輸一贏是必然的結果。
好的管理必須是雙贏,企業和員工才會因為彼此成就而變得越來越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