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,建議你厚臉皮地活著

01.

過分關注別人的人

在尋求一種允許

當你做一件事時,總是過分關注別人,特別想獲得對方的誇獎和認可。

其實你是在尋求一種允許——去做吧,這樣是可以的。

就像是你在尋求一面鏡子,尋求這個鏡子裡的人對你說:這是可以的。

如果你覺察到這一點,就會發現,可以自己對自己說這一句話:這是可以的。

02.

為什麼對他越好,他越想逃?

我們總以為,我對別人好,可以換取別人對自己好。

這在普通的關係里,或許能成立。

但在親密關係里,如果對別人過分地好,可能會有這樣的結果:別人不一定會尊重你。

甚至,還會導致親密關係的疏遠。

因為好人在付出的時候,容易給別人製造內疚和虧欠感。

但在這個世界上,人最討厭的一種感覺就是:我是個壞人,我欠你的,我內疚。

所以好人的親密關係里,比如說好人的孩子,為了逃避內疚感,他會選擇遠離好人。

因此,在我看來,好的親密關係很關鍵一點在於——真實。

03

討好,等於示弱

你以討好的方式,和別人構建了關係,同時你也是在跟別人傳遞一種感覺:

我是一個不夠好的人。

這是一個經典的投射:只有覺得自身是不夠好的人,才需要對別人特別好,才能得到別人的喜歡。

04.

人為什麼更容易把自己代入受害者?

相對而言,

人更願意面對「我被傷害了」的感覺,

而難以面對「我傷害了你」的感覺。

05.

拖累症,是如何代代相傳的?

在婚戀關係中,如果你找了會拖累自己的人,對方完全在剝削、損耗你,讓你活得痛苦不堪,這其實是嚴重拖累症的一個證明。

之所以在成年後會選擇這樣的伴侶,通常是因為你在原生家庭就已經被自己父母拖累。

虛弱的父母,不足以把這個家庭支撐起來。

他們需要孩子成績好給自己長臉,肆無忌憚向孩子傳播負能量……

所以孩子被迫扮演父母的角色,接受他們的拖累,並且會認為這是理所應當。

按說成年後,可以活得輕鬆一些。但未覺察的人,卻還在不斷重複舊的模式。

06.

心理問題的源頭並不是痛苦

心理問題的源頭是否認痛苦。

比如抑鬱症形成的一個原因是,有一個重大喪失(比如親人離世)後,但不願意面對,把這個悲慘的事實完全否認掉。

然而,這種悲傷一直存在內心深處,它不斷發酵,後來就成為一種抑鬱。

07.

真實的人,活得更輕鬆

太多人,為了不受到攻擊和羞辱,所以不敢用真實自我和現實世界碰撞,躲在頭腦之後,用「慣性、理性」活著。

這樣似乎很安全,很省事,但最終會發現,這樣活著,很累。

而用真實自我活著的人,做各種事情都是有感覺的。

他們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是輕鬆的,當然這個輕鬆,不是指身體上的輕鬆,而是指他可以發出各種各樣的生命動力。

這種生命動力,是一種自發的、不需要用頭腦使勁的狀態。

受傷了就哭泣;

生氣了就表達;

受辱了就反擊……

用真實自我活著的人,也許在最初會受傷,但久而久之,會呈現一種生機勃勃的面貌。

所以從根本上講,感覺和體驗,才能構成真正的生命動力。

08.

所謂成功

人生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:按照自己的意願,活出自己的人生。

所以,要活得幸福,最重要是滋養出這種感覺——我可以把我內在意願,實現在外部世界上。

想做什麼事情,說做就做;

想成為怎樣的人,就去成為怎樣的人。

這樣活,才是真正過自己的一生。

09.

只把自己放在關係中心的人

有人在關係中,一發生事情,只有一個終極評判標準——

這樣做是你愛我,那樣做就是你不愛我。

這意味著,在這個人的感知中,關係里只有一個中心——他自己。

TA徹底以自己的感受去評判對方,至於對方是誰,TA完全看不見。

在這種關係中,不被這樣的人控制,非常重要。

心甘情願對他好時,就真為他好;真心想拒絕他時,也可以真心拒絕他。

這樣的真實存在會讓TA逐漸明白,你不是圍著他轉的一個純粹客體,是另一個人,另一個中心,是你自己。

當然,如果只有拒絕,那麼這個關係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。

10.

人可以厚臉皮地活在這世上

有自殺衝動的,常是對別人的恨意不能向外表達,轉而向內攻擊自己。

所以,該表達的恨意,可以試著勇敢表達出去。

還有的就是經歷巨大失敗後,產生強烈的羞恥感,導致對自我的貶損,不能饒過自己。

而極致的羞恥感是「你這麼差,不如去死」。

真有這份羞恥感時,試著寬慰、安撫自己:人,其實可以厚臉皮地活在這個世界上。

所以說,善待自己、寬待自己,真是每個人最需要的一種智慧。

11.

人生真正重要的事情,寥寥無幾

太多人一整天都耗在雞毛蒜皮的事情上,這是因為有自戀嚴重地附著在這些毫不起眼的事情之上。

事情如果這麼走向,就滿足了我的自戀;事情如果那麼走向,就破壞了我的自戀。

於是任何一件瑣細的事情,都變得事關重大。

但其實,人的一生,能做好一些關鍵的選擇,做好一些重要的努力,就已經可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