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短短幾十年,我們都知道要去做最重要的一件事,或者是去完成你個人夢想,或者是讓兒女考上清北,
或者是把身體健康放在首位作名普普通通的人,這是我在遇到《人生只有一件事》這本書之前,理解的每個人人生重要的那件事,
不同的人不同的追求罷了,其實那隻是“形”,而本質上來講,不論你的“那件事”多麼與眾不同,歸根結底都是要“修煉”自身,把自己活好。
“一個活的非常好的人,就是不斷地修煉自己,最後像一塊磁鐵,我們想跟他在一起,
想成為你一樣有魅力的人,當你有磁力,人家就想靠近你,人想靠近你,錢就跟著人走。”
人生不是向外求,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問題,十之八九都是自己造成的,要從自己身上找答案。
1、所有的痛苦,來自你傲慢的心
作者講了兩個例子,讓我印象深刻,一個是“丟襪子的故事”,金先生的一個醫生朋友,回到家有個習慣,襪子哪裡脫掉就丟在哪裡,
從不放進洗衣簍,他老婆為此念叨好幾回也不改,之後開始學習“修”,改掉丟襪子毛病,老婆為此感動不已。
金先生問醫生朋友,當初的念頭是什麼,他說:我覺得自己很厲害,我當醫生,老婆在家裡,不就管家裡幾件破事嗎?
那幾件事算什麼呢?我那麼厲害的一個男人,在家裡丟丟襪子不行嗎?
這其實就是“傲慢”,醫生的起心動念,把自己變大了,無形中把老婆變那麼小,造成關係不平等,自然很難做夫妻。
另一個故事是來自金先生本人“記不住別人的名字”。這個問題看似沒什麼錯,現實生活中我們太多人記不住對方的名字,
大家也習以為常,實際上根源是以自我為中心,是將對方物化,是冷漠。
金先生反思自己記不住對方名字,是心底潛台詞是“你有什麼值得我吸引”“我為什麼要浪費時間、精力記住你的名字”不想浪費一絲一毫的腦容量去記人家名字,
不想浪費時間、消耗生命能量在別人身上。這樣到最後,實則是自己內心變得越來越不溫暖,越來越冷酷,也越來越不喜歡自己。
每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背後,折射的都是我們內心的傲慢自大,不接受自己的錯,不承認自己有問題,如果不去“修”,當小事積累的越多,內心的陰暗部分增多,負能量也會隨之增多。
2、人生只有一條捷徑——是認錯,做真實的自己
如果你每天去公司,是帶著面具上班,在家跟在公司呈現兩個樣兒,如果你總喜歡套用專業的術語顯得自己很厲害很資深,
如果你犯錯,總是喜歡找藉口找外因,說明你沒有在做真實的自己,你的內外不一致。
金先生創辦的《商業周刊》從前期的經營慘淡再到從谷底翻起,就是從認錯開始。跟員工敞開心扉,坦誠相見,講真話時,
“那種真實的能量會讓心敞開來,心的振動,它是一種頻率共振,在你敞開心扉的時候,大家也會,心跟心之間會有一些頻率的共振。”
真的認錯,不是內疚,不是價值感低落,是生慚愧心,是給自己一個更高的標準。當你完全接受自己,你就會真實,你就會有魅力,他人就會想跟你在一起。
如何做到讓一個人真實地面對自己?那就是接受自己,認識自己的錯,自己的偽善,去“修”自己的起心動念,到最後就叫“我心光明”。
3、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,從小事開始“修”
當你定下一個鴻鵠目標,準備大展身手的時候,你媽喊你倒下垃圾,你說等一下,可能就要等到下輩子。
“修”不是選擇一個大的目標、願景,而是從小事開始,越小的事你願不願意,背後一定有深的念頭。從小事開始認錯,從小事開始“修”。不要給自己太難的功課。
修煉的入手方法,比如說:學不講道理、學感同身受、學閉嘴、學聽話、學說話、學讚美、學感恩、學信任、學面對脾氣、學說對不起、學不計較、學助人、學記名字。
4、最好的教育,是努力活成更好地自己
小孩的教育到底是散養還是嚴厲管教,一直以來沒有標準,這兩種方式都培育過成功的孩子。同一種教育方法對不同的人來說效果也不一樣。
教育一直以來像是“暗知識”。金先生說“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叫做除了愛以外一無所有。因為一無所有,所以其他事情我都要靠我自己來,這就是最好的教育”。
什麼是“愛”?怎樣才算“愛”?同樣是打孩子,對方是什麼樣的生命狀態?你是出於什麼“念”,家長是出於無意識還是有意識地去作為,不同“念”,
不同的背景、不同狀況不一樣,同一種方式自然也會不一樣。
教育的方法不能照搬,不可單一的思考,比如酒鬼爸爸回家就喜歡揍孩子,這是不負責任,這跟完全出於“愛”去“打”去教育孩子截然不同。
關於金先生說的“一無所有”,是說很多事情基本上是靠自己,親力親為,母親不識字,家境不好幫不上什麼大忙,這反倒是歷練了自己,做得多,也收穫了更多的成長。
歸根結底,如果你想教育孩子,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自己活好,給孩子樹立榜樣,讓你的孩子想跟你在一起,想跟你一樣,基本上你不再需要教他,
他會自己學,而不是天天盯著他,管教他,如果你一直在想“我家就這一個孩子,我要想什麼方法讓孩子怎麼好”,
那就是活的比孩子還小,你用各種教育方法都不會有效,因為他根本不願聽你。
這讓我想起《人生由我》梅耶的教育心得:對孩子最有用的教育,就是讓他們看見你的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。
職業女性沒有太多時間陪孩子,反倒給孩子更多機會發展自己的天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