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與人交往,永遠是相互的(深度好文)

人與人交往,永遠是相互的(深度好文)

孔子說:

「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惡。」

意思是:君子應當成全他人的好事,而不是促成他人的壞事。

人與人之間,有來有往才是最好的狀態。懂得成全他人,其實也在成就自己。

很多時候,相互合作遠勝於一個人孤軍奮鬥。

如果一味地斤斤計較,傷害他人,最終只會逐漸失去分寸界限,讓彼此關係越走越遠。

就像前幾天,在微博上看到的熱搜話題:

「你被哪些玩笑傷害過?」

很多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,而其中一位的回答讓人備感認同:

「玩笑,是無聊生活中的調味品。

與人聊天,不可避免會開一些玩笑來化解尷尬,讓嚴肅的氣氛變得輕鬆。

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這些玩笑,有時隨口而出的玩笑話,真的很傷人。

開得起玩笑不是一個人的基本修養,不隨便開別人玩笑才是。」

與人相處,幽默是錦上添花,而不是讓彼此變得疏遠,走向陌路。

長久的關係,也不是詆毀拆台,而是懂得相互成全,彼此成就。

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:

一位記者在農村採訪獨居的百歲老人時,發現她有個獨特的小習慣:做菜、做湯從不放鹽。

和記者一起吃飯時,便單獨把鹽放在一個小碟子中,方便他蘸著吃。

這樣的行為,既不遷就他人,也不委屈自己。

人與人之間,也是如此。

每個人生長環境不同,思維方式、個人喜好也不相同,若只認為自己的喜好就是對的,未免有些太過片面。

孔子說:

「君子和而不同。」

一段長久的關係,應當是彼此包容,我堅持我的喜好,也尊重你的不同。

就像這個世界上,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,人與人之間,也一定存在差異。

不強求對方改正,懂得彼此尊重,才是與人交往的最佳準則。

脫口秀演員李誕,在參加綜藝《野生廚房》時,曾因網友的指責而備受打擊。

吃飯時,李誕主動提到,之前他在吃沙炒蟹時,覺得自己就像一旁的沙子,毫無用處。

主持人汪涵察覺到他的低落情緒,立馬回道:

「大海沒了沙子,他就是沙灘,大海的美也會減少一半。」

李誕還是覺得過意不去:

「螃蟹去掉沙子會更好吃,就像自己離開這個節目,會更好看。」

在場的嘉賓聽完這話,面面相覷,不知該怎樣回答。

反而是一旁的汪涵主動說:

「沙子弄到眼睛裡會很不舒服,但當你把它弄出來,往往是帶著淚水。誕誕是個成年人,做的決定我們都要尊重。」

一個有修養的人,不強行給他人灌輸自己的觀點,不片面的去衡量別人的對與錯,不用自己的標準去評判他人的是非。

眼界越寬,越懂得尊重他人的「不同」。

只有這樣,才能彼此更融洽地相處。

就像康德曾說的那樣:

「我尊敬任何一個獨立的靈魂,雖然有些我不認可,但我可以儘可能的去理解。」

俗話說:

「話說得太滿,容易傷人;事做得太絕,容易悔恨。」

人與人之間,最重要的就是「分寸」二字。

內心有分寸,不會輕易評價;懂得進退有度,亦不會肆意傷害。

古人說:

「凡事過則損,需把握分寸。」

有了分寸,才知道進退有度,明白適可而止,彼此關係才會更加穩固,相處才能更加和諧。

文學大家胡適,是出了名的人緣好,很多作家常常把「我的朋友胡適之」掛在嘴邊。

胡適之所以受人歡迎,除了本身才華橫溢,更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懂分寸。

胡適的妻子十分喜愛麻將,經常在研究院的宿舍中違背規定偷偷打。

胡適屢次勸阻,最終還是未能成功。無奈之下,胡適只能和妻子搬出去住。

朋友不解,詢問道:

「院長是您的學生,打麻將也不是什麼大事,您又何必搬出去呢?」

胡適回道:

「正因為是這樣,才更要注意分寸,不能麻煩別人。」

與人相處,不隨意跨越彼此的界限,是一種能力,也是為人處世的道理。

這樣的人,做事懂進退,說話知分寸。

他們知道,過猶不及只會反生事端,只有把握其中分寸,才能讓彼此相處輕鬆愉悅,關係融洽適當。

正如周國平所說:

「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,它懂得在人際交往中,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。」

真正厲害的人,懂得在相處中把握分寸,進退有度。

因為只有這樣,才是維持一段感情走向長遠的最好方式。

微博上曾有這樣一段話:

「我們生活在不同的世界,你生活在一艘豪華的大船上,船上什麼都有,有一輩子喝不完的美酒,還有許多和你一樣幸運登船的人。

而我抓著一塊浮木努力漂啊漂,海浪一波一波拍過來,怎麼躲也躲不掉,隨時都有被淹死的危險,還要擔驚受怕有沒有鯊魚經過。

如此,你還問我:『為什麼不抽空看看海上美麗的風景?』」

短短几句話,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。

生活中,有的人總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,去看待他人,卻從未想過自己的位置,也許是他人的遙不可及。

位置不同,看待世界的角度,就會不同。

學會換位思考,站在他人的立場看事情,才會擁有不同的答案。

從前,豬、羊、奶牛住在同一個畜欄中。

一天,主人把豬捉了出去,豬拚命掙扎,大喊大叫。

羊在旁邊看著,一臉嫌棄:

「小聲點行不行,我也經常被抓,可沒有像你這樣大吼大叫。」

奶牛附和道:

「就是就是,我被抓的時候,也不像你這般吵鬧。」

這時,豬叫得更加大聲:

「抓你們,是為了要你們的毛髮或乳汁,抓我,可是要殺了我呀。」

種族不同,處境不同,就會有不同的思維方式。

動物如此,人也是如此。

很多時候,並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,只因位置不同,角度不同,所以擁有不同的觀點、看法。

就像《了不起的蓋茨比》中的那句話:

「想要評判他人之前,要知道很多人的處境並不如你。」

做人,要懂得換位思考。

因為這世界,本來就有很多的不同。

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與處事原則,誰也沒有資格去評判他人的是非對錯,無法強求他人與自己做到一致。

拿破崙說的那句:

「懂得換位思考,能真正站在他人立場看待問題,考慮問題,並能切實幫助他人解決問題,這個世界就是你的。」

正是這個道理。

國學大師季羨林有一句經典名言:

「他人犯錯,常有己過。」

這句話出自他與兒子的一個小對話。

季羨林受邀出去講課,出門前囑咐保姆,給心愛的君子蘭澆水。

沒想到,等他外出回來,卻發現君子蘭死了。

仔細詢問才知道,保姆澆完水後,看窗外天氣正好,特意把君子蘭放在太陽下,讓它曬曬太陽。

卻不知道,君子蘭最怕高溫。

季羨林難過極了,保姆也在一旁手足無措,不知該怎麼辦。

恰巧季羨林的兒子前來探望,知道此事後本想說保姆幾句,卻被季羨林攔下來:

「這件事確實不怪她,責任在我。他人犯錯,常有己過。

我明知道阿姨不懂得照顧君子蘭,可還是把這件事交給她,你說這是不是我的錯?」

人生在世,難免與他人產生矛盾。

懂得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,不僅能夠更快地解決問題,也是一個人高修養的體現。

小人無錯,君子常過。

真正優秀的人,必然懂得時刻自省。

要知道,每個人都有缺點,用寬容之心對待身邊的人和事,才是與人相處最大的善良。

量人先量己,責人先問己。

遇人遇事,只有冷靜自省,才能更正確的認識自己。

古人常說:

「靜坐常思己過,閒談莫論人非。」

為人處世,不責怪他人,時刻自省,彼此之間自然能夠長久相處。

單線不成絲,獨木不成林。

人與人之間,貴在彼此成全,相互成就。

真正長久的關係,不是只做自己,而是相互成全。

當你懂得與他人共同攜手,也就離成功更進一步。

與人相處,尊重他人的不同,做到進退有度,懂得自我反省,明白換位思考。

因為你在成全他人之時,其實也是在成全自己。

就像曾看到的一句話:

「最好的關係,都源自於相互成全。」

往後餘生,用一顆成全之心面對他人,鞏固感情。當你學會成全他人,生活自然也會成全自己。